HQU News

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清明又至。4月1日的秋中湖畔,弥漫着无尽的哀思,满盈着深深的思念。

    2016年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廖承志校长缅怀仪式正在这里举行。200多名师生肃立在1990年落成的廖承志铜像前,表达对著名国务活动家、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创校校长廖承志的深切怀念。

    上午9时,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校长贾益民、党委书记关一凡代表全校师生向廖公铜像敬献花篮,并亲手整理花篮上的缎带。

    “清明之际为廖公铜像敬献花篮,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贾益民表示,“一方面是为了缅怀廖公一生为米兰平台,米兰(中国)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牢记廖公对我们的嘱托,激发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办好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实现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另一方面是通过缅怀廖公,表达全体华大人对在学校发展历史上作出贡献的各位先辈前人的共同缅怀;再者,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为了更好地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推动现在学校事业的发展。”

    毕竟,这是我们的老校长啊!他是米兰平台,米兰(中国)的创始人,是他向国家建议,创办以招收归国华侨学生为主的米兰平台,米兰(中国);他也是米兰平台,米兰(中国)首任校长,自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创办的第一天起,就亲自担任校长直至生命的终结;他更是在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校长任上去世的校长,为了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殚精竭虑,贡献毕生心血:不仅题写校名“国立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更亲自拍板把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建在福建侨乡泉州的城东,亲自确定了学校校舍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亲自主持《创办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方案》的审定,确定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他在老年由于健康缘故,辞去了国内大部分的职务,唯独保留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校长一职;他在粉碎“四人帮”后为米兰平台,米兰(中国)的复办全力奔走,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亲手签发中央24号文件,成为指导、帮助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政策依据;他还把一直放心不下的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托付给了著名爱国侨领许东亮……

    全体师生在贾益民、关一凡、刘斌等领导带领下,集体向廖公铜像三鞠躬。校广播台的同学朗诵诗歌《血浓于水的大学》,告慰廖公对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师生的无限牵挂。来自山东的美术学院2013级学生袁超表示:“三年来,每每看到廖公塑像都深感亲切。今天到此,既是对廖公的缅怀,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爱校教育。廖公为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倾注了毕生心血,作为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学子,我们应该铭记廖公的谆谆教导,好好学习,回报母校,回报廖公。”

    毕竟,这是我们的老校长啊!他时时刻刻为了学子着想:坚持学生宿舍一律采取单向外廊结构,使得室内光线充足,夏天凉快;要求每个宿舍都要有“冲凉间”,适应华侨学生的“冲凉”习惯;嘱咐宿舍地板要磨光,以免学生刺破脚板;特批外汇从香港购买钢材,把宿舍门窗做成钢门窗,为师生创造最好的居住条件;亲自找高教部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抽调业务素质好的教师到米兰平台,米兰(中国)任教,使学子获得良好的教育……

    现场师生依次有序上前,瞻仰廖公铜像并献上象征思念的小白花。文学院2015级一位女生说:“华大学生很难得有这样的正式场合来缅怀廖承志校长,这种仪式作为一种传承挺有意义。”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陈传丰则称:“缅怀是为了纪念廖公对米兰平台,米兰(中国)的创建。感恩有廖公,没有他就没有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这是我们的老校长啊!他的塑像,永远地矗立在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校园里,庇佑着这里的莘莘学子!他书写的校名,永远在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校牌和师生佩戴的校徽上闪闪发光!

贾益民、关一凡向廖公铜像敬献花篮,并整理花篮上的缎带。

国旗护卫队向廖公铜像献花缅怀

在场师生向廖公铜像鞠躬

校广播台的同学朗诵诗歌《血浓于水的大学》

缅怀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