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近日,我校发光材料与信息显示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凯凯与魏展画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mino-substituted triazatriangulenium photosensitizers for COcapture and aminocarbonylation to amides”的研究论文。

郝思伟-NC1jpg

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CO2)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化学品,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该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胺基修饰的三氮杂三角烯有机光敏剂(A-TATA),实现了CO2的高效捕获与光催化还原,并进一步串联转化为高附加值酰胺类化合物,为CO2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A-TATA光敏剂能够捕获二氧化碳形成氨基甲酸,在反应位点附近形成局域CO2储库,显著提升局部CO2浓度及反应效率,并降低催化剂还原CO2的起始电位。在不使用贵金属的条件下,该光催化体系展现出卓越的CO2还原性能:CO周转数高达33,976,选择性达98%,量子产率为51%。进一步利用原位生成的CO,无需分离即可直接进行后续氨基羰基化反应,高效合成重要化工原料酰胺类化合物。该串联过程原子利用率达85%,且可在无溶剂条件下运行,体现了绿色高效理念。

该研究不仅开发了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有机光敏剂A-TATA,更创新性地示范了“CO2捕获-转化-利用”一体化策略,为利用太阳能驱动CO2直接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开辟了新途径。

郝思伟-NC2jpg

该研究工作在陈凯凯讲师、魏展画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我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郝思伟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及米兰平台科研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229-8


(责编: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