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自动导航避障的循迹小车吗?你抱怨过手机的外放功能太弱吗?你见过在空中旋转的陀螺吗?生活中的大米和筷子又是怎样被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5月27日下午,工学院举办第四届“光微”科技文化节作品展暨大众评审会。在工学院门口,各种新奇的小玩意儿引得同学纷纷驻足观看,展览的同学热情高涨,不遗余力地向欣赏作品的同学讲解作品特点和制作原理。当然,他们希望得到的还有大众评审的选票。 制作智能避障小车的聂队长说,制作智能避障小车可以探测到前方路障并绕开它,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拼装和编程方面都遇到了重重的困难,因为小车的设计非常的精细复杂,其中也包括了像电子感应、声控、电磁波感应、无线控制等专业技术问题。不过在老师的指导和队员的努力下,作品出炉了。 工学院的张同学和生物医学院的黄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米作为创作材料,张同学通过对大米染色,制作出了以华大校徽为主题的华园印象。而黄同学则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将大米(包括黑米)一层一层地叠加,最终在瓶内侧形成了“光微”字样。同样是对简单材料的利用,参赛的另一组同学则用筷子制作了一艘仿古模型船。 此外,有两个男生亲自动手编程和设计操作,制作了一个可随身携带的附着于手机数据线连接口的“Mini音箱”。“我们的作品是最有实用性的啦!”该队队长如是说。 活动热闹的场面也让受邀前来的校党委书记关一凡和副校长吴季怀十分感兴趣,两人一一询问和了解作品,并对学生科创精神和能力表示肯定。吴季怀说:“科技节平台很好,很不错,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动手能力也很强。这个平台要继续做下去,吸引更多的同学到第二课堂中来。”他还寄语大学生,“希望在更高级的赛事上看到你们的成绩”。 据主办方工学院现场负责人介绍,本届“光微”科技文化节由“科技基础能力竞赛”、“电子产品制作”以及面向全校同学的“科技DIY制作大赛”三个赛事组成,前两个赛事主要面向工学院学生,展示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后一项赛事则面向全校同学展开,旨在强化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推广科技文化。 
关一凡观看展示 
吴季怀听取学生解说 
作品展示与体验 
作品展台 
现场投票 编辑:李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