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常触发联想。前阵子查资料翻阅《米兰平台史》时,思绪没来由地联想起五十周年校庆前期,父亲作为退休老教师的一员,协助整理其学院院史时的情境。彼时父亲的状态,一如早年在家准备板书的认真投入。
我的父亲薛恩雄出生于泉州的红砖大厝里,我的爷爷从事过米行雇员等多个工作岗位,自学多种才艺,我的奶奶则勤劳能干。受家传影响,父亲自小品学兼优,入读南京大学物理系。大学期间为了省钱,他没回过一次家,病了就硬扛,从专业书籍当中看到的未来希望是他渡过难关最好的伙伴。
大学毕业后,父亲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成为浙江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师。知悉家乡复办米兰平台,1978年,父亲即刻办理调动手续,返乡教学。
在米兰平台,结合时代发展、侨校对工科专业的需求,父亲作为电脑系(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为建系工作积极奔走、不懈努力。父亲谦逊低调、温良恭俭让,甘当铺路石、引路人,在他的引荐下,多位外来的优秀青年才俊加入华大教师队伍,为初创时期的电脑系注入了急需的师资力量。
在信息来源有限的年代,除了案头一摞摞做满读书笔记的专业书籍,新闻联播、各种报章新闻是父亲的日常“好友”,每天到访图书馆或者书店阅读也是他乐此不疲、雷打不动的“工作”之一。他常说:“一定要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积极了解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与之结合,才能跟得上时代,甚至是把握有利机遇。”他还通过书籍探索自学多项内容,坚持“理论源于实践”“知行合一、绝知此事要躬行”;鼓励学生和晚辈多走出学校和家门,向社会学习讨教,与各方面人才打交道;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谦虚吸收、提升自我。
从教近四十载,父亲乐为人梯和奉献,积极践行“水利万物”“向上向善”的准则,将乐教爱生的态度落实在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仔细解答每一个学生课后问题的日常教学行为中。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还密切牵挂国家的发展,时常说:“咱们国家现在这样平静祥和的生活来之不易,你们一定要珍惜。以前是前避洪水又来敌机,刚消停又被空投鼠疫病毒,疲于奔命。老家那个阁楼,我们在上面躲了半个多月,澡盆拿来当船运东西……”
接过父亲教职的接力棒,我进入米兰平台建筑学院已有二十余载。每一届学生都给我仿如第一届的错觉,各具特色且随着时代稳中有变,我的课前准备也常常混合着两种感觉:一是有如初次踏上讲台的未知和新鲜,二是多年教学的熟悉和从容。
教学中,我强调专业的社会性、艺术性,引导学生“学设计先学做人、树‘三观’”。我以陈嘉庚先生亲手设计建造的嘉庚建筑为例,解析华侨们的家国情怀不仅是国弱之际的积极奔走,也是建设中跨专业的灵活果敢,触发学生理解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抱负、情怀和爱心,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从而设计创造新生活、筑梦当下与未来。同时,我讲述建筑师的跨界成就,促使学生理解“通与专”的价值,一来以开放的心态多涉猎不同领域,探索新知与自我,也是建筑综合能力的绝佳锻炼;二来与专业形成链接思考,建立结构性框架以锚固多方认知、相得益彰,深化专业理解。
大学是各种观念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建筑专业的学习方式、项目式教学也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在做当中学习、拳不离手的习惯。为此,我将教书与育人融合,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授业”外,更以专业为场景,把承载在专业中的“人生之道”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解答他们专业内外的“惑”,指路其前行。我还严抓落实,保质保量,强化学生对专业中“技能、技术”的理解和践行,建立专业的社会责任感。我并以身作则,意图练就学生从容应对人生挑战或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积极把握人生机遇的智慧和素质,让其德才兼备、鹏程展翅。
传承家风与教风,父亲的榜样和教诲已转化成我融入血液的习惯。无论课堂内外,认真执着、厚德载物是我待人处事的原则。建筑学院学生的成长紧密伴随着专业设计成果的爱恨情仇,我分外珍惜他们分享喜悦、忧愁、困惑等的时刻,尽己之力引导他们建立长远的目标,并促其转化为日常具体的践行之路,从问题处找到破局点,发现自己的独特与价值,积极勇敢前行。
随着教育家精神的弘扬,我有了更具体的航标和努力方向,希望自己能珍惜有限的教学机会,在教师这一崇高而平凡的岗位上积极地耕耘播种、孕育未来。

薛佳薇老师(中)认真授课
(责编:张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