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U News

米兰(中国)

米兰(中国)

我自2005年执教米兰平台美术学院至今,恰满二十载。岁月沉淀下的不仅是教学经验,更是父亲与公公两位长辈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他们像两盏明灯,一盏以军旅风骨照亮我前行的路,一盏用墨香书韵滋养我的灵魂,共同塑造了我今日的教育模样。

父亲以军旅铁骨铸教育丰碑

我的父亲卢业广是一名光荣的退伍军人,为照料年迈双亲主动选择脱下军装返乡。尽孝之余,父亲凭借坚韧毅力自学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接手了一所条件艰苦的乡镇中学。那时候,校园里是一排漏雨的土坯房,学生的成绩更是在全镇垫了底。但父亲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带着师生们硬是把危房改造成了全镇第一座两层教学楼。白天,他和老师们研究教学;晚上,他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劝学。几年下来,学校的教学质量节节攀升,成了镇上的“金字招牌”。

父亲身上那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儿,不仅改变了一所普通乡镇中学的命运,也深深影响着我。我从一名普通的中等师范美术生,到后来攻读博士学位,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用行动告诉我:只要脚踏实地,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公公以书斋墨香传文化薪火

我的公公王乃钦,是从泉州洛阳桥畔走出的书法大家。作为厦门大学中文系的老三届毕业生,这位自称“六柳斋主”的老爷子,身上有着独特的“矛盾美学”——豪爽的性格里藏着细腻的艺术心,几杯薄酒后,便能即兴吟出“古渡架长虹”这样的绝句。家门前那副 “光扬文化,千年道统流新韵;艺术人生,万里河山抒壮怀”的自题联,正是公公艺术教育的精髓。

公公对书法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常说:“书家须自立门户,但绝不是无中生有。”他追求“古拙新奇”,倡导在传统中寻找创新,别人追求炫技,他却坚持“熟与生选生,巧与拙选拙,险与平选平”。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观,让他成为沧浪书社的创始会员,也让他的作品在书法界独树一帜。在诗词方面,公公更是一绝。当年在厦大选修宋词课,老师以秋思为题命填小令,他以洛阳桥为灵感,首秀诗词即写下“古渡架长虹,海落西东,雄关泽国势凌空”,让当代著名词人、词学家、诗词教育家黄拔荆教授惊呼发现了“词坛射雕手”。如今翻看西泠印社出版的《王乃钦诗书作品集》,诗书相映成趣,皆可视为“老去渐于诗律细”,完整呈现其五十余载艺术探索的轨迹。

公公一直鼓励我坚持学习书法。2009年,我以专业成绩和总分成绩第一名考取了苏州大学书法博士,师从中国著名书法家华人德先生。如今,我在美术学院主要从事书法与艺术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及其海外传播工作,并被吸纳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以双脉家风育时代新人

站在讲台上的这二十年,父亲的军旅靴印、公公的砚台墨痕,早已化作我骨子里的教育基因。父亲教会我“逢山开路”的实干,公公传给我“古拙新奇”的匠心,父辈的精神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交织成经纬,我将军营的实干与书斋的雅韵熔铸成教育新篇,把这些滚烫的传承揉进每一堂课里,让学生在横竖撇捺间触摸文化的温度,在解惑答疑中感受教育的力量。

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我跋涉四省三十城,探访六十二处碑刻,积累数万张书法影像,构建起“技艺传承-审美浸润-价值引领”的三维课程体系。书法课上,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福山向我展示自己撰写的春联,兴奋地说:“卢老师,我闻到墨香里的中国年了!”

三尺讲台外,公公“诗书相生”的教诲化作跨文化桥梁。自2012年以来,我积极参与学校华文教育处、国际交流合作处等部门承办的“中华大乐园”或其它对外交流项目等文化传播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增进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中华大乐园”课堂上,智利华裔少年在作业视频里举着横幅,说:“笔墨里真的有妈妈说的故乡味道。”这个动人瞬间,成为文化血脉跨越山海延续的生动注脚。

从军旅铁骨到书斋墨香,从青砖教室到云端课堂,双脉家风终成我的教育答卷:我负责的《书法创作与欣赏》获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累计500余所院校的18万学子选修,其教学成果并获福建省“慕课十年典型案例”特等奖。同时,我还主持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教学竞赛奖项9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部委级规划教材1部。此外,我还曾创新性开设国内高校首门全英文书法课程Chinese Calligraphy

教育这条路,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因有无数像父亲、公公那样默默耕耘的人,才有了代代相传的火种,并通过年轻学子的指尖,续写新的传奇——因为最好的家风传承,永远是下一代的成长。未来,我将努力践行自己在教学创新大赛上的誓言:“教育不是独奏,而是文明的接力。愿以寸心为火种,点燃更多文化传承的星芒。”

卢蓉在泰国曼谷教小朋友学习中国书画

卢蓉在老挝给当地学生讲授中国书法

卢蓉给境外生示范中国书法

学生对卢蓉书法课学习的感悟与评价


(责编:张罗应)